2022年度朋友圈十大谣言,你信过几条?
1、年度朋友圈十大谣言,我信过两条。01 个人二维码收款要补税 有网传消息称,自2022年3月1日起,微信、支付宝的个人收款码不得用于经营性收款且将追查近4年数据,一旦数额较大需按5%补数,还要缴纳滞纳金和罚款。真相:对此,微信和支付宝回应称,追查个人收款码近4年数据的说法为造谣。
2、谣言吃素就不会得脂肪肝。长期吃素、营养不良、过度减肥的人,也可能得脂肪肝。脂肪的代谢需要载脂蛋白作为交通工具。当蛋白质摄入不足时,体内没有足够的载脂蛋白,肝脏无法向外运输多余的脂肪,这些脂肪堆积在肝脏导致脂肪肝。谣言孩子生病后打针比吃药好得快。
3、“吃樱桃感染H7N9病毒?”类似“吃猪肉感染H7N9”“吃麻辣烫感染H7N9”等谣言不断变种,专家指出H7N9是禽流感病毒,谣言在“乱扣帽子”。“美国人民又不吃转基因了?”事实上,美国是转基因研发和消费大国,已经吃了20多年转基因食品。
4、十大谣言:谣言一:香蕉浸泡不明液体。谣言二:又红又甜的西瓜是被打了针。谣言三:空心草莓用了激素。谣言四:无籽葡萄都是蘸了避孕药的。谣言五:顶花带刺的黄瓜是蘸了避孕药。谣言六:蘑菇富含重金属。谣言八:“速生鸡”是激素催大的。谣言九:为了增重出售注水的“针孔螃蟹”。
5、每个月都会有那么几条热门新闻,但是有的新闻是假的,下面跟来看看3月十大假新闻。
6、2024年1月微信朋友圈十大谣言中,哪些是陈年老谣言?微信安全中心最近揭露了2024年1月份朋友圈中的十大谣言。令人惊讶的是,其中一些谣言竟然是陈年老谣,例如“点击‘早安’‘晚安’图片手机会中毒”、“车票退票免手续费”以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名称更改”等。
2020年朋友圈十大谣言有哪些?
蚊蝇可以传播新冠病毒 有传闻称,蚊蝇可以通过叮咬人类或其他动物传播新冠病毒。真相: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王丽萍表示,根据目前研究,蚊蝇不具备传播新冠病毒的生物学基础。目前全球也没有发现因为蚊蝇等媒介生物导致人感染新冠病毒的报道。
例假是在排毒 这个谣言在此之前就曾经听说过,有人说女人来月经就是在排毒。北京协和医院妇产主任出面辟谣,表示女性月经期间并不属于排毒,无论是太多还是太少,都不是什么好事。月经是女性的一种生理现象,同时也代表了女性能够正常生殖分娩的标志。
“吃樱桃感染H7N9病毒?”类似“吃猪肉感染H7N9”“吃麻辣烫感染H7N9”等谣言不断变种,专家指出H7N9是禽流感病毒,谣言在“乱扣帽子”。“美国人民又不吃转基因了?”事实上,美国是转基因研发和消费大国,已经吃了20多年转基因食品。
十大谣言:谣言一:香蕉浸泡不明液体。谣言二:又红又甜的西瓜是被打了针。谣言三:空心草莓用了激素。谣言四:无籽葡萄都是蘸了避孕药的。谣言五:顶花带刺的黄瓜是蘸了避孕药。谣言六:蘑菇富含重金属。谣言八:“速生鸡”是激素催大的。谣言九:为了增重出售注水的“针孔螃蟹”。
微信朋友圈最新10大谣言辟谣:10月朋友圈十大谣言之一:塑料袋装食材致毒谣言揭露:有人声称彩色塑料袋含有致癌物质苯并芘。但只要符合标准,正常使用塑料袋在低温下并无健康风险。绿色生活可减少塑料使用,但塑料在食品包装中的优势不可忽视。
全国银行正式成为中国失联儿童安全守护点 谣言内容:“10月1日起,全国银行正式成为中国失联儿童安全守护点!银行就是失散儿童守护人。只要孩子进了银行,即便暂时与家长失去联系,孩子也不会被拐卖或出现意外。
传染病谣言有哪些
1、网络上流传的“sk5厦门病毒”是一个毫无根据的谣言,据大连市疾控部门证实,不存在“SK5病毒”这一说法,所谓的死亡病例和大规模感染均为虚假信息。这个病毒名称的出现,实际上是源自一个网络恶搞的SB250病毒,有可能会演变出更多类似的变种,如S.H.E病毒或NC250等,但这些都是杜撰的。
2、散布谣言,是指捏造没有事实根据的谣言并向他人进行传播的行为。如制造将要发生地震、战争的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是指编造火灾、水灾、地震、传染病爆发、火警、治安警情等虚假险情,并向有关部门报告的行为。
3、今天这把此类的生活谣言安全小知识 普及给大家。比如板蓝根就曾经被追捧为万能神药。事件回放:“又有板蓝根”,在某卫生厅公布板蓝根可预防H7N9禽流感后,连央视微博也发出了感慨。的确,从非典到手足口病,从甲流到H7N9,每次引人注目的传染病出现,板蓝根都会作为防治药物走到台前。
上海有哪些涉疫谣言
核酸造假”“原浦东新区北蔡镇领导倒卖保供物资”“松江九亭哄抢超市”“售卖上海疫情防控通行证”等传言均为虚假信息,性质恶劣,已对其首发谣言的多名微信个人用户予以处罚。
上海疯狂辟谣,5天竟有10余起谣言。 上海疯狂辟谣,5天竟有10余起谣言1 4月5日,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顾洪辉表示,这些天上海开展了社会面的滚动筛查,昨天(4月4日)新增阳性感染者数量首次突破一万例,总数达到了13354例。
月27日,有网友爆料称,上海某小区称京东不具备送货资格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在疫情阶段,很多地方都选择了居家隔离,但居家隔离的情况下,还是要满足普通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一个穿着蓝色防护服的男人在说:你不够资格。
此次疫情出现的谣言真不少,比如在某微信朋友圈流传着一段身穿白色防疫服的工作人员手上拿着枪站在街道上,经证实,该视频并非上海拍摄,大概来自于缅甸。国家一边要防疫,一边还要杜绝谣言,这个时候为什么大家不安分一些?非要搞得大家人心惶惶,内心才舒畅。
但是也有一些人,经常会闲来无事在网络上发布一些不实消息,非常的不负责任。特别是疫情期间,很多人都因为散布不实消息而受到惩罚,但是很多人还是不愿意借鉴这些前车之鉴。
关键词云显示,“上海”“疫情”“买菜”“核酸”等高频词汇。媒体报道中,央广网、海外网、新华网等央级媒体参与,地方媒体参与度也高。网民观点关注买菜难问题,质疑后勤保障工作,质疑政府监管。出现涉疫谣言、哄抢、哄抬物价等负面事件。
疫情不止,有关疫苗的谣言又四起,散播跟打疫苗有关的谣言都有什么?
谣言一:新冠病毒只会感染老年人。这是不准确的。新冠病毒对所有人群都有感染风险,不论年龄大小。虽然老年人因为免疫系统较弱可能更容易受到感染,但年轻人也可能感染病毒并传播病毒。谣言二:新冠病毒疫苗会导致严重的副作用。这是不准确的。
因为还没有预约上打新冠疫苗,即将就要收费了,就会着急的点开链接进行查看。新冠疫苗的骗局不管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意识到新冠疫苗在接种的时候都是免费接种的,不会有收费的情况。如果再收到陌生的链接,或者是以防控中心工作人员的形式发来短信验证,也绝对不能轻易的相信。
钟南山等知名专家近期强调,应尽快接种新冠疫苗,以控制疫情的蔓延。 中国在疫苗接种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为绝大多数人尚未获得免疫。 2020年,COVID-19疫情造成了全球性的灾难,许多人因此丧生或遭受长期影响。 为了防止疫情反弹,研发并推广新冠疫苗变得至关重要。
青岛本次疫情已确诊71例真的假的
1、青岛本次疫情已确诊71例真的假的 假的,是谣言!据“青岛辟谣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12日,几张有关青岛疫情的数据图表在朋友圈流传,有图表中显示青岛累计确诊71例,不少人误以为是本次疫情的数据。经查证,累计71例是年初疫情爆发以来青岛的确诊总量,并非本次疫情的确诊数量。
2、传染源来自CT室!本次疫情为医院聚集性疫情,排除了社区传染到医院的可能性。通过病毒核酸全基因序列测序和结果对比分析,病例样本与9月份青岛口岸感染的董、陈两人高度同源,感染源来自上述两人,青岛市9月份疫情与现场人员流行病学调查无明显相关性。
3、山东青岛莱西本轮疫情当中有78名确诊病例是学生,而目前学生的身体情况是非常不错的,并没有出现特别严重的症状,因为学生的身体素质是比较强的,所以说在被感染之后也并没有出现任何的不适感,只是有轻微的发烧等相关情况。
4、芝罘区:疫情防控重要提醒3月1日0-24时,国内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71例、无症状感染者48例,涉及12省。3月1日,青岛市黄岛区在重点人群例行核酸检测中,发现1例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该感染者为黄岛区真情巴士31路公交车司机。
5、青岛楼山后社区上升为中风险地区一地升为中风险地区发布会上,青岛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张华强表示,本次疫情当中,青岛的确诊病例不是在社区当中发生,而是在医院筛查中发生,且病例已立即转入定点医院治疗,风险较小,尚未发现社区确诊病例。
6、高风险地区,一般是指累计新冠病例超过了50例,同时十四天内是有聚集性疫情发生;中风险区域,14天以内有新增新冠确诊病例,合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未超过50病例合计确诊的病例超过50例,14天之内未未发生聚集性疫情;低风险地区,没有确诊新冠肺炎病例,或连续14天都无新增加确诊新冠病例。
本文来自作者[寄文]投稿,不代表贺辉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k.a0398.com/zlan/202504-438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贺辉号的签约作者“寄文”!
希望本篇文章《疫情出现了哪些谣言(疫情出现的谣言有哪些)》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贺辉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2022年度朋友圈十大谣言,你信过几条? 1、年度朋友圈十大谣言,我信过两条。01 个人二维码收款要补税 有网传消息称,自2022年3月...